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代表:
大力消除二氧化碳排放“鎖定”效應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當前最緊迫的就是要摒棄傳統的粗放式發展道路,防止在“高碳”軌道上謀劃“十四五”“十五五”規劃,最大力度消除未來10年產業發展的二氧化碳排放“鎖定”效應。要以碳中和目標制定各省區市、重點行業和部門的碳達峰目標,加快建立地方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梯度”管理體系,分別進行全國、行業部門、地區達峰判斷,全面建立自下而上的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統計和核算體系。
能源結構方面,“十四五”和“十五五”應分別實現煤炭和石油消費達峰;新能源發展規劃與國土資源、林業草原、海洋海事等規劃銜接,統籌生態保護紅線與新能源發展用地關系。重點行業方面,建議推進電爐鋼發展,加快對鋼鐵長流程產能替代,提高廢鋼鐵準入企業增值稅即征即退的比例;原則上不再審批現代煤化工項目,并嚴格限制甲醇作為燃料使用。此外,還要全面應用市場手段推動碳達峰。例如,通過建立“總量控制—指標分配—碳排放權交易”管理體系,加快把鋼鐵行業、水泥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代表:
轉變發展路徑是實現目標的根本
碳中和不僅是減排問題,更是關系到未來發展優勢、可持續安全和重塑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重大戰略選項。其核心是推動發展方式的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以及能源、產業、基礎設施、國土空間乃至消費和貿易的結構性變革,需要系統設計、統籌協調、共同參與、部門聯動、分類施策。
實現碳中和目標,轉變發展路徑是根本,降碳是關鍵,碳匯與負碳是補充。需要注意的是,碳中和路徑不是模型曲線,而是一系列目標、政策、行動的組合,是理論與實踐互動的結果,也是一個漸進調整和不斷創新的過程。為此,當前應把握以下工作重點:一是進一步凝聚共識、加深理解,形成合力;二是在碳中和愿景下制定短中長期目標,并明確轉型的目標模式、時間表、路線圖、優先序,并將其納入法治軌道,建立長效機制,完善治理體系;三是通過創新投資和政策引領,形成碳中和的發展利益、競爭優勢與新能源安全格局;四是設計環境氣候政策以及相關制度時,應體現出足夠的韌性和差異性,以促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委員:
做好可再生能源氣候服務
實現能源、氣候深度融合,最大限度發揮可再生能源投入的質量和效益,必須加快建設我國能源氣候服務體系,盡快摸清我國風能、太陽能、水電能源的詳細家底,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資源的時空互補性,以減小風電、光伏發電的間歇性和波動性,進而提高其電網友好性,達到能源高效利用;對于水電能,則要加強水電站防洪氣候服務,實現水資源與發電之間的最佳平衡,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
風能、太陽能、水電開發建設的主戰場、主基地基本集中在西部,而整個西北地區是我國氣候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又與下游東部地區氣候密切相關。為此,應加強大規模氣候資源開發對我國氣候、生態和環境的影響研究,在西部地區完善氣候和生態環境監測網建設,部署“十四五”承載力脆弱區氣候變化應對能力提升工程,為科學開發利用氣候資源提供科技支撐。
此外,還應在已有溫室氣體大氣本底站基礎上,科學布局并建設省市聯動的溫室氣體監測網,盡快實現區域和城市尺度碳匯潛力監測。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代表:
制定農業農村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技術路線圖
農業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經測算,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占比約為全國排放總量的15%。然而,在保障糧食安全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下,要想實現農業農村碳達峰與碳中和,仍存在落實難度大,缺少專門政策、系列化標準和專業研究平臺等問題。
建議根據我國農業生產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在保障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預測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和達峰時間,評估減排、固碳與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潛力和成本,研究提出農業農村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技術路線圖。為此,需要盡快制訂頒布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的法律法規與技術標準,建立促進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政策和考核制度,通過法治化、制度化、標準化確保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穩定與可持續。同時,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的科技支撐,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中設立專項,開展農業農村碳達峰與碳中和研究,研發相應技術裝備,并成立專門的農業農村碳達峰與碳中和研究機構,承擔政策制定、技術創新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監測、核算與第三方評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