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
一時間,“碳中和”引發了能源、氣候、產業、金融等諸多領域的熱烈討論。立足研究思考,本文淺談碳中和愿景帶來的改變以及實現碳中和的要求。
碳中和,改變了什么?
碳中和,點亮了全球氣候治理的前景。
2015年《巴黎協定》的簽訂,開啟了人類攜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篇章,但特朗普政府上臺后悍然宣布美國退出,給實現全球溫升控制目標蒙上了濃厚陰影。2019年以來,全球興起了一輪碳中和“浪潮”,主要由歐盟及其成員國主導,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個別國家有所響應。2020年9月中國明確宣布碳中和時間表,日本、韓國緊隨其后,碳中和陣營的快速擴容極大振奮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信心與希望,全球氣候治理的前景也為之一變。2020年,新冠疫情與美國大選疊加,歐盟和中國抓住了共同推動全球氣候治理變革的寶貴機遇,占據了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的制高點。2021年初,拜登政府一上臺便宣布重返《巴黎協定》并設定較為激進的能源氣候目標,新一輪國際氣候政治博弈已經開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多次強調,要實現《巴黎協定》1.5℃溫升控制目標,全球需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承諾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雖需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但在國際氣候政治博弈中仍將面臨來自發達國家的壓力,我們必須早做準備。
碳中和,倒逼中國發展模式的轉變。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項證據確鑿的科學事實,人類應當建立有效機制并采取切實行動來避免無法承擔的氣候風險。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全球氣候治理是繼石油之后世界各國爭奪發展權利和發展空間的又一博弈工具,碳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的問題。中國宣布碳中和時間表,無疑加速了這場全球競賽。四十余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中國敢于承諾碳達峰碳中和的底氣;反過來,碳達峰與碳中和又為改革發展設定了目標和約束,將倒逼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從高碳到低碳再到無碳的模式轉變。
碳中和,加快了能源低碳轉型的速度。
本世紀以來,新一輪能源轉型方興未艾,其主要特征是以風能、太陽能為代表的零碳能源快速發展。當前,新能源發電已經或將要進入平價時代,能源轉型正在迎來拐點時刻。回望過去,主流機構多明顯低估了過去十年新能源發展的速度,而對化石能源的發展慣性給予了較高預期。展望未來,主流機構多預計基準情景下碳排放降幅有限、降速緩慢,認為實現《巴黎協定》溫升控制目標困難重重。碳中和愿景的確立,使得能源轉型不再是一道“能否降碳、能降多少”的論述題,而變成一道“必須零碳、多措實現”的求解題。碳中和愿景指引下,未來較長時期將見證倍增式的零碳能源規模擴張和占比提升。當然,碳中和是正負相抵、而不是沒有排放,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并不唯一,未來的能源結構仍會是豐富多元的,未來的能源系統必然是多能協同的。
碳中和,呼喚著什么?
碳中和,呼喚著未來四十年持之以恒的全面努力。
中國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中國從排放達峰到全面中和只有約30年時間,遠少于發達國家碳中和目標50-70年的時間跨度。說得寬點,從2020年愿景提出到2060年前愿景實現,中國只有約40年時間。但我們絕不能小看四十年時間中國可能發生的變化,正如改革開放初期是萬難想象中國今日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當然,我們也要清醒認識我國碳排放絕對規模之大,不能指望畢四十年之功于一時、于一域,達峰不易、中和更難。碳中和愿景的實現路徑,還是要留給時間去探索,這不是在一兩年之內便能回答的問題,也不是給出了一份答案便能一成不變、按圖索驥。碳中和愿景,是先定下目標,再去尋找路徑,而不是知道了方法,再去執行驗證。實現碳中和愿景,不能只依靠節能提效帶來的能源需求降低,也不能只依靠新能源發展帶來的電力部門脫碳,而必須依靠各經濟部門和各能源行業全面努力。此外還需指出,達峰與中和均是一個基于事后核算確認的階段性目標,尤其是達峰過程可能是一個持續數年的平臺期。
碳中和,呼喚著技術的快速突破和市場的有效激勵。
可以肯定地說,當前人類并不具備實現碳中和的技術經濟條件,未來仍需要推動成本進一步下降,推動仍處于理論或試驗階段的顛覆性技術突破應用。例如,部分工業生產過程所需的高溫高壓環境尚無法擺脫化石能源的使用,航空、航運等領域在短時間內尚難實現經濟脫碳的技術轉變,電力系統向可再生能源占據主體地位演進仍需儲能技術的突破,寄托“終極能源”希望的氫能還面臨著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產運儲銷基礎設施薄弱、終端用氫成本較高等困境,肩負碳中和重任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離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有很遠距離。除技術之外,實現碳中和還需市場機制的創新完善。碳市場交易的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權利,本質是將碳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實現碳中和,碳市場不可能“包打天下”,而必須多種市場機制協同發力。碳市場要加強與常規能源市場、普遍商品市場的融合交互,金融市場對綠色投資和氣候融資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碳中和,呼喚著政府的強力主導和個人的積極貢獻。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氣候治理,是全球性的公共產品。面對共同挑戰、打造公共產品,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將應對氣候變化融入宏觀經濟治理和社會運行管理。當前,中國政府正在抓緊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要求地方政府、重點行業制定積極明確的達峰時間表,己有部分省份、行業和企業宣布了鼓舞人心的達峰目標。我們相信,中國正在加速接近碳排放峰值,也必然會如期實現碳中和目標。必須指出,普通民眾對于氣候變化的認識深度和感受程度,要明顯弱于霧霾、尾氣等環境污染,因此對其危害的防范和采取的行動也明顯偏弱。然而過去數十年,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正在持續全面顯現,避免其演變為不可逆轉、無法承受的氣候和生態災難變得空前緊迫。應對氣候變化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要盡快從“大家的事”轉變為“自己的事”,提高認識、主動參與、積極貢獻,改變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為建設美麗中國、共建美麗世界作出應有貢獻。